教程导航 / Navigation
帮助中心 >>
购买方法 [0]
下载方法 [0]
联系方式 [0]
其它文献 >>
报刊杂志类 >>
医学类 >>
书画美术类 >>
文史类 >>
宗教类 >>
考古类 >>
当前栏目 | 首页 > 文史类 时间 | 销量 | 价格
历代金石考古要籍序跋集录(全5册) PDF
历代金石考古要籍序跋集录(全5册)
价      格:¥ 14.80
30天售出:1
产品编号 产品ID 储存地址 容量大小
C00264 百度网盘 345MB
点击在线交谈 无需注册会员,可以直接购买!
支付完成请不要刷新网页
商品详情

 注意:商品是PDF格式电子版,仅供阅读参考,不是纸书,不发快递,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复制密码后点下载即可!(下载后可用电脑、手机、平板电脑阅读,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资书籍)。详情请QQ或微信联系客服。

QQ截图20200706122018.jpg

作者:桑椹编纂 出版社: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2

去年(指2009年)岁末,桑椹先生自杭州寄来《历代金石考古要籍序跋集录》稿本三厚册,内选录自宋代迄民国时期金石考古类著作六百九十种,序跋两千四百余篇。全书按时代顺序共分三编:宋元明编、清代编和民国编,每编内又据文物门类分出十一大类,各书序跋前都有作者与该书简介,注明采用的版本,煌煌巨制,秩序厘然,书末并附《著作书名索引》、《序跋作者人名索引》,极方便检索。

     传统金石类书籍,绝大多数采用著录式体例,这从欧阳修《集古录》、赵明诚《金石录》就定下来了。对于器物名称、年代、形制、大小、铭文、撰书人、收藏者等元素的记录,再加上以题跋形式出现的考证文字,构成了对该器物的认识与叙述。而作者对于所涉及的器物和研究方法,在总体上有何看法,成书的背景经过与宗旨,写作的体例与提要等,则难于从各条文字中找到,而这正是序跋里需要写入的内容。

      鉴于古物搜集研究的纷繁复杂,从事者又往往历尽曲折艰难,故书的序跋会有许多事需要写入,就其大者而言,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记载相关古器物之发现、流传及收藏经过。金石考古学的对象是各类器物,因而对器物来历的调查,关系到古物的价值及可靠性,关系到研究的科学性。本书上卷收入《陶斋藏石记》端方、龚锡龄二序,讲及端陶斋如何聚集七百余种石刻的情况;中卷《居贞草堂汉晋石影》周进、柯昌泗二序,则说明周氏搜集秦汉魏晋石刻一百三十品,其中部分即为陶斋散出后追踪获得者。像这样聚而复散,散而复得的记载无疑是很要紧的,况且此二书如今已较难觅到。

    第二,阐述某书成书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其在学术史上的价值。晚清以降,甲骨文、简牍和敦煌文书的发现震惊世界,学术影响至深至远。一批学者及时地作出开创性的研究,他们在相关著作序跋中真切地记述了亲历目睹的情形,如同文献记录片一样留给后人可信的史料。例如《铁云藏龟》的刘鹗、罗振玉序,《敦煌石室真迹录》王仁俊序,《流沙坠简》罗振玉、王国维序等等。关于这段历史,如今常有虚浮失实的点评,本书中的原始材料值得认真研读。

    第三,有关现代考古学传入我国获得发展的历程。民初十余年间,文化界涌现出一大批令人钦仰的学者,他们既有很深的国学根底,又对现代科学下过功夫,于是能够融通中西,不仅擘划出学术研究的新领域,而且开创了追求理性又富于个性的治学门径和著述风范,这是当今知识界在经历种种风波曲折之后,尤为心仪眷顾的。在本书所录现代考古学类著作的序跋作者里,恰有相当一部分位列这批学者之中。细读其文,不仅论理广博深细,令人折服,而且彼时的情景、冲突、心态也跃然纸上,感人心扉。还有一些作者至今已尠被人提及,似乎已被历史忽略了,然而他们当年的业绩和发出的真知灼见,同样也是不应被遗忘的。前贤们将生命和学术联系在一起,在时代文化转型的风云中,在激流与回流冲撞中,把握着中国文化的命运,探寻着未来的远景。作为中国考古学开拓时期的重要文献,有《周口店洞穴层采掘记》裴文中与翁文灏序,《奉天锦西县沙锅屯洞穴层》、《甘肃考古记》安特生序及导言,《城子崖》傅斯年、李济序,《斗鸡台沟东区墓葬》苏秉琦序,《杭州古荡新石器时代遗址之试掘报告》卫聚贤序,《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施昕更序,《瓷器与浙江》陈万里序等等,都堪称中国考古学史上的经典篇章。

    大凡讲述学科发展史的著作,常见有两类:一是列举代表性人物、事件和著作,编排成年谱式叙述;二是将历史分解为若干时期,将学术划分为几个方面,对代表性人物、事件和著作进行评析。本书则是另一类学术史书,其中包含了极为丰富的原始资料和问题线索,为今后多角度的深入研究提供了资源与题目。

    桑椹先生先后在宁波天一阁、浙江省博物馆工作多年,嗜好金石之学,在北大读研究生时,曾以青铜器全形拓历史研究作为毕业论文的选题。其后,矢志不渝,历经多年,编成是书,其间之劳苦与困难,是可以想见的。就拿版本的搜集和选择来说,就是一大难点。一书再版时,对初版之序跋往往会有增删,多年以后影印还会有变化,古书、旧书有许多已罕见难觅,复印、抄写又会遇到诸多障碍,更不用说点校本身的繁难了。可以说,本书是作者的壮心、专心、细心与恒心一起结下的丰硕果实。

 

    本书的出版,必将引起相关学科学人的兴趣与关注,对于从事文化科学领导管理工作者来说,也会是开卷有益,耐人寻味的。

QQ截图20200706122653.jpg

QQ截图20200706122720.jpg

QQ截图20200706122800.jpg

 

免责申明:
本站仅提供学习的平台,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有教育机构,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提供相应的资质证明,我们将于3个工作日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