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古籍总目索引 全4册 2013 高清
价 格:¥ 19.80
30天售出:0 件
支付完成请不要刷新网页
商品详情
注意:商品是PDF格式电子版,仅供阅读参考,不是纸质书,不发快递,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复制密码后点下载即可!(下载后可用电脑、手机、平板电脑阅读,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资书籍)。详情请QQ或微信联系客服。 《中国古籍总目》著录中国各公共、学校、科研机构图书馆及博物馆等所藏历代汉文古籍(含少量汉文与少数民族文字合编、已汉文注释外文者)之基本品种、主要版本及主要收藏信息,并部分采录海外公藏之中国古籍罕见品种。 《中国古籍总目索引》为中国古籍书名四角号码索引和著者四角号码索引二部分。
中国古籍总目 索引 书目:
中国古籍总目索引 1 书名索引
中国古籍总目索引 2 书名索引
中国古籍总目索引 3 书名索引
中国古籍总目索引 4 著者索引
目录
中國古籍總目書名索引
中國古籍總目書名索引凡例
書名索引字頭筆畫檢字
書名索引字頭拼音檢字
中國古籍總目書名索引
中國古籍總目著者索引
中國古籍總目著者索引凡
著者索引字頭筆畫檢字
著者索引字頭拼音檢字
中國古籍總目著者索引
《中国古籍总目》是现存中国汉文古籍的总目录,旨在全面反映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主要图书馆及部分海外图书馆所存中国汉文古籍的品种、版本及收藏现状。《中国古籍总目》以古代至民国初人撰着并经抄写、刻印、排印、影印的历代汉文书籍为收集范围,汇聚各家馆藏记录,沿用传统四部分类法,以经、史、子、集、丛书五部,分类著录各书的书名卷数、著者时代、著者姓名、著作方式、出版年代、出版者、出版地、版本类别及批校题跋等,同时反映各书的主要收藏机构信息。《中国古籍总目》对现存中国古籍完成了迄今最大规模的调查与著录,著录了现存中国古籍的绝大部分版本,著录了港澳台地区及日本、韩国、北美、西欧等图书馆收藏的中国古籍稀见品种,为专家学者提供书目工具,为古籍同行提供交流平台。本书为其中的经部,下分类编、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三礼总义、乐、春秋、春秋总义、孝经、四书、群经总义、小学类112000余条。 《中国古籍总目》著录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公共、学校、科研机构图书馆及博物馆等所藏历代汉文古籍(含少量汉文与少数民族文字合编、以汉文注释外文者)之基本品种、主要版本及主要收藏信息,并部分采录海外公藏之中国古籍稀见品种。 《中国古籍总目》以古代至民国初人撰着并经写抄、刻印、排印、影印之历代汉文古籍为基本著录范围,部分成书或传抄刻印于民国时期,内容关涉中国古代学术文化,采用传统著述方式,并具有古典装帧形式者(如丛书、方志、族谱等),收书下限有所延伸。 《中国古籍总目》著录已经编纂并传抄刻印成书之甲骨、铭文、碑刻、竹简、木牍、帛书、炖煌遗书、金石拓本、舆图、书剳、字画、鱼鳞册、宝钞、契约、诰命、文告等文献,其原件均不著录。 《中国古籍总目》沿用四部分类法,经、史、子、集部外增设丛书部,各部下复分若干类属,据著录规则编次入录诸书。类目设置曾参酌《中国丛书综录》、《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增损移易之处,于各部前“编纂说明”中说明。
![]() ![]() 《中国古籍总目》及《索引》之编纂:
一、《中国古籍总目》之编纂原委
(一)《中国古籍总目》(下简称《中国古籍总目》)是现存中国汉文古籍之综合目录,旨在全面反映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及海外(如日本、美国等)现存汉文古籍之主要品种、版本及其收藏单位。《中国古籍总目》著录以古籍品种立目,同时反映入录各书之主要版本。《中国古籍总目》兼具联合目录功能,各版本后附注相关收藏图书馆之简称。
(二)《中国古籍总目》编纂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2004年重新启动,由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现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主持,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天津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等图书馆集体编纂。复旦大学图书馆古籍部承担《中国古籍总目》收录范围、立目原则、著录规则等编纂文件之制订,并负责《中国古籍总目》统稿修订工作。2007年以来,本人依据各馆提交之分部初稿,承担全目校订,并配合出版社完成出版前各项编辑处理。历时七载,始克于成。
(三)自2009年至2013年,《中国古籍总目》经部、集部、丛书部(中华书局)、史部、子部、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已完成校订出版。
二、《中国古籍总目》之编纂分工
(一)经 部:北京大学图书馆
(二)史 部:上海图书馆
(三)子 部:南京图书馆
(四)集 部:国家图书馆
(五)丛书部:湖北图书馆
(六)新学类:天津图书馆
(七)索 引:复旦大学图书馆
(八)总校订:复旦大学图书馆
三、《中国古籍总目》之编纂文件
(一)各部类所之收书范围;
(二)各部类属之分类设置;
(三)各部类品种立目原则;
(四)各部类书之著录细则;
(五)书名及著者索引凡例。
四、《中国古籍总目》之收书范围
(一)著录民国元年以前抄写、刻印、活字印刷、影印之历代古籍;
(二)著录民国元年以前成书而抄写、刻印稍后,与上述图书属性相同之古籍;
(三)所录均属经抄写、刻印、活字印刷、影印成书者(专书、报刊中之单篇文字不予著录);
(四)著录汉文与少数民族文字合刻(如满汉合璧)之古籍(少数民族文字古籍不予著录);
(五)著录以汉文注释外文之图书(如《华夷译语》等);
(六)整体著录佛藏、道藏子目,子目未单刻者分别立目,已有单刻者增加著录藏经版本;
(七)甲骨、铭文、碑刻、竹简、木牍、帛书等具文物性质之文献原件,敦煌遗书、金石拓本、舆图、字画、鱼鳞册、宝钞、契约、诰命、文告等(含已装裱成册或成卷者),除已经编纂、抄写、刻印、影印成书者,不予著录。
五、《中国古籍总目》之分类设置
(一)参照《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类表,分为经、史、子、集、丛五部;
(二)参照《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类表,拟定各部下类、属名目及内容;
(三)各类、属名目及内容调整,均经编委会讨论并协调各分编馆确定;
(四)新学类书籍独立著录,作为子部新增之二级类目,置于子部之末。
六、《中国古籍总目》之立目原则
(一)分别立目之古籍品种
(1)原本内容不同之书;
(2)原本内容相同而后世加工方式不同之书;
(3)部分内容相同而全书仍互有差异之书;
(4)著者相同而不同时期结集之书。
(二)不分别立目之古籍品种
(1)保留原本内容之重(影、覆、翻)刻本;
(2)保留原本面貌之清末影印本,以及原本已佚之民国影印本;
(3)不同批校题跋之相同版本。
七、《中国古籍总目》之著录内容
(一)书名项(包括书名、副书名、附录及其卷数等);
(二)著者项(包括主要著者及其他著者之朝代、姓名及著作方式);
(三)版本项(包括出版年、出版者、出版地、版本类型、丛书名、批校题跋者等);
(四)附注项(对于书名、著者、版本项著录之补充说明);
(五)图书馆业务注记(收藏图书馆简称,“简称表”见全书各部后);
(六)分类标记(依《中国古籍总目分类表》标记于各部、类、属之首)。
八、《中国古籍总目》之编排规则
(一)立目品种参照《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按类编排;
(二)相同类型之著作、相同著者之同类著作,均依成书先后编排;
(三)相同著作所衍生之著作,按白文、随文释义、评论研究之顺序编排;
(四)相同品种之各种版本依时代编排,版本时代相同者,依稿本、印本、抄本之序编排。
九、《总目索引》之编制
(一)《总目书名索引凡例》(见附录)
(二)《总目书名索引》(以四角号码编排,附《索引字头笔画检字》、《索引字头拼音检字》;
(三)《总目著者索引凡例》(见附录)
(四)《总目著者索引》(以四角号码排列,附《索引字头笔画检字》、《索引字头拼音检字》。
十、《中国古籍总目》及《索引》编纂之意义
(一)著录了现存中国古籍近二十万种。
二十世纪中叶以后,绝大部分的存世中国古籍,已成为国家及各地公共图书馆、高校及科研机构等图书馆的馆藏。参与《中国古籍总目》编纂的国内各大图书馆,所收藏古籍已涵盖现存古籍百分之九十以上品种,编纂中又吸收图书馆历年编纂的丛书、方志、家谱等联合目录成果,所录古籍收藏机构已逾千家,对现存中国古籍,完成了迄今最大规模的调查与著录。
(二)著录了港澳台地区及日本、韩国、北美、西欧等地图书馆所藏中国古籍稀见品种。
现存中国古籍的总目录,理应反映全球收藏的中国古籍信息,限于人力物力,此项工作目前尚属起步。《中国古籍总目》已利用知见的港澳台地区及日本、韩国、北美、西欧等地图书馆古籍收藏目录,采录大陆图书馆未见著录的古籍品种,并为稀见品种增补了海外收藏机构名称。
(三)著录了现存中国古籍的主要版本。
中国古代典籍的撰着与流传,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宋元以降,历代典籍屡经写抄刊刻、汇编选辑,传存后世,版本极为复杂,人称书囊无底,难以穷尽。《中国古籍总目》的版本著录,不仅包括历代公私写抄、刻印、排印、影印之本,又综录佛道二藏,旁搜秘本僻书,兼及批校题跋,囊括所有版本类型。至如丛刻单刻、汇印选印、增刊补版、抄配补本等版本特征,形式多样,著录歧异,整合归并,多费斟酌。《中国古籍总目》对于所著录古籍的版本描述,已具初步清理之功。
(四)依据传统的四部分类法并有所突破。
《中国古籍总目》沿用四部分类法类分古籍,并参酌《中国丛书综录》、《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等增损类目,部居类分,有条不紊。如照应现代图书馆编目及庋藏实际,将“汇编丛书”单列为“丛书部”,与经史子集四部并列,形成五部分类。《中国丛书综录》收录的“类编丛书”,则分归四部之首,各设“丛编”以统之。又如明清以来方志、家族谱编纂兴盛,清季新学流行,相关译着及著述繁多,遂因书设类,特于史部增立“方志类”、“谱牒类”,子部增立“新学类”,汇录相关书籍,以便读者即目求书。
(五)为专家学者提供书目工具,为古籍同行提供交流平台。
文献整理与研究中,书目指导的重要作用,久已成为共识。古籍编目似易实难,人才培养须经多年历练。近代以来,图书馆界曾涌现不少古籍编目专家,建国后历次全国性古籍联合目录编纂,多由目录版本专家主持。《中国古籍总目》编纂持续多年,参与其事者多经磨练,已造就一批古籍编目骨干。然而,在近年开展的古籍保护、古籍普查工作中,面对全国数千家古籍收藏机构所藏的数千万册古籍,古籍编目力量仍嫌薄弱,可资参考的书目工具仍感不足。古籍书目编纂是一项逐步积累、渐臻完善的事业,书目收罗的完备与著录质量的精准,前修未密,后出转精,校核修订,迄无止境。《中国古籍总目》的编纂完成,不仅为古籍整理与研究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书目工具,又为古籍书目建设培养了后继人材,并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平台。各馆古籍编目人员利用《中国古籍总目》及其索引,可收举一反三之效。《中国古籍总目》的著录质量,又可借助古籍读者与同行的核查比勘而精益求精。
(六)吸收了古代文献研究最新成果。
《中国古籍总目》初稿完成,编委会即分邀各学科专家学者参与审稿。参与审稿的数十位专家学者,来自文学、史学、哲学、宗教、军事、地理、医学、科技、艺术、出版等领域,遴选及于台湾及海外。各科专家学有专长,熟精文献,认真审阅,悉心校核,补苴罅漏,多所指正,及时反映了古代文献研究成果,由此提高《中国古籍总目》编纂质量,促进了学术界与图书馆界之交流。
(七)利用《总目书名索引》及《总目著者索引》,可以方便检索《中国古籍总目》著录信息,如:
(1)《中国古籍总目》所载古籍品种之书名及卷数(含不同题名及卷数);
(2)《中国古籍总目》已收古籍品种之著者及朝代(含相同及不同著者);
(3)《中国古籍总目》已收古籍品种之主要版本;
(4)《中国古籍总目》已收古籍品种之主要藏馆;
(八)利用《总目书名索引》及《总目著者索引》,可以为《中国古籍总目》修订增补提供依据,如:
(1)《中国古籍总目》失收古籍品种之增补;
(2)《中国古籍总目》著录古籍信息之修订。
附录一
中国古籍总目书名索引
凡 例
一、本索引据《中国古籍总目》(下简称《中国古籍总目》)所著录各书题名编制,经分析正书名及附属书名,共得检索款目约187000条。
二、检索款目依“四角号码检字法”编排,并附编“书名索引字头笔画检字”、“书名索引字头拼音检字”作为辅助索引。
三、各检索款目后分别注明其在《中国古籍总目》中之分部(经史子集丛)、分册及序次号(取末五位)。如:
00104 童
17 童子鸣集 集2-9652
即《童子鸣集》见于《中国古籍总目》集部第2册第9652条。
四、《中国古籍总目》中连续著录之相同书名,为省篇幅,合并检索款目。如:
一斋杂着三卷(子4-22389)
一斋杂着六卷(子4-22390)
合并为:
一斋杂着 子4-22389~90
即《一斋杂着》见于《中国古籍总目》子部第4册第22389、22390条。
五、《中国古籍总目》中分别著录之相同书名,合并检索款目,分注出处。如:
童山诗选五卷 集3-21766
童山诗选五卷 丛1-328
合并为:
童山诗选 集3-21766 丛1-328
即《童山诗选》分别见于《中国古籍总目》集部第3册第21766条、丛书部第1册第328条。
六、书名文字部分重合而内容多寡不同者,检索款目仍加分列。如:
童山诗集 集3-21764 丛2-731(43)
童山诗集、文集 丛1-282(4)
童山诗集、文集、词、补遗 集3-21765
七、方志类书名前冠有纂修、刊刻年号者,为免繁复,将年号移至书名后。如:
全州志〔康熙〕 史8-61269
全州志〔嘉庆〕 史8-61271
全州志〔乾隆〕 史8-61270
八、谱录类书名冠有郡望、籍贯者,为便检索,将地名移至书名后。如:
八贤刘氏桂枝房支谱〔福建建阳〕 史5-39350
八贤刘氏桂枝房支谱〔福建闽侯〕 史5-39345
九、书名中含子书名、合刻书名、附属书名者,检索款目酌加分析。如:
50904 未
未学庵诗藳(尺五集、得闲集、怀古集、愚公集、集外诗)附颐仲遗稿 集2-12870
77807 尺
10 尺五集 集2-12870
26241 得
77 得闲集 集2-12870
90032 怀
40 怀古集 集2-12870
60332 愚
80 愚公集 集2-12870
71786 颐
25 颐仲遗稿 集2-12870
十、《中国古籍总目》著录之大型类编、丛书条目,其子目因无对应序号,翻检不易,兹加分析,增注页次,以利检索。如:
丛书集成初编四千一百七种 丛2-731
治世余闻八卷 明陈洪谟撰
33160 治
44治世余闻 丛2-731(51)
即《治世余闻》(明陈洪谟撰)见于《中国古籍总目》丛书部第2册著录:
1、《中国古籍总目》丛书部第2册第731条为《丛书集成初编》(785页);
2、《丛书集成初编》含子目3500余种起讫凡69页(785~853页);
3、《治世余闻》作为《丛书集成初编》之子目见于该册第835页;
4、为此加注该子目见于《丛书集成初编》条所在785页始第51页。
又如:
40030 大
30大宝积经论 子6-32081(22)、32084(13)、32085(22)、32086(24)、32088(16)、32089(41)、32090(50)、32091(47)、32092(33)、32093(27)
即《大宝积经纶》(东魏释菩提留支译)于《中国古籍总目》子部第6册凡十次著录,分别见于:
01、第32081条(《万寿大藏》)所在2590页始第22页,
02、第32084条(《金藏》)所在页2708始第13页,
03、第32085条(《碛砂藏》)所在2740页始第22页,
04、第32086条(《普宁藏》)所在2795页始第24页,
05、第32088条(《洪武南藏》)所在2861页始第16页,
06、第32089条(《永乐南藏》)所在2902页始第41页,
07、第32090条(《永乐北藏》)所在2953页始第50页,
08、第32091条(《径山藏》)所在3019页始第47页,
09、第32092条(《乾隆大藏经》)所在3101页始第33页,
10、第32093条(《频伽精舍校刊大藏经》)所在3144页始第27页。
十一、书名款目单列而难以区分者,酌加括注,以明指向。如:
00400 文
文集、诗(邹汉勋) 丛2-1810
文集、诗集(徐继畲) 丛2-821
文集、三经合说(方铸) 丛2-2120
文集、外集(章学诚) 丛2-1527
附录二
古籍总目著者索引
凡 例
一、本索引据《中国古籍总目》所著录各书着、撰、编、辑、校、注者姓名(含异称)编制,共得检索款目81600余条(未含佚名著者)。
二、检索款目依“四角号码检字法”编排,并附编“著者索引字头笔画检字”、“著者索引字头拼音检字”作为辅助索引。
三、各检索款目后分别注明其在《中国古籍总目》中的分部(经史子集丛)、分册及序次号(取末五位)。如:
00104 童
27 童佩 子4-24707 丛1-223(48)、227(8)
说明:
“童佩”见于子部第4册第24707条,丛书部第1册第223、第227条。
四、同一条目中出现多位著者姓名,分别著录,各归其类。如:
经部第1册第33条
郑氏周易注三卷补遗一卷 汉郑玄撰 宋王应麟辑 清惠栋增补 清孙堂校并补遗
著者款目分析为:
87427 郑
00 郑玄 经1-33
10104 王
10 王应麟 经1-33
50333 惠
50 惠栋 经1-33
12493 孙
90 孙堂 经1-33
五、相同著者姓名反复出现者,检索款目酌予合并,分注出处。如:
00227 方
10 方干 集1-1730~4,6-41878、41882~3 丛1-223(50)
说明:
“方干”分别见于集部第1册第1730至1734条,第6册第41878条、第41882至41883条,丛书部第1册第223条。
六、相同著者姓名因刻抄及著录存有差异者,不作归并,检索款目分列。如:
00104 童
44 童叶庚 史2-10326 子3-18495~500
64 童叶庚 子3-17959、18140、18218、18260、18350~3、18416,4-21914
七、僧人著者法名后,括注“释”字。如:
00222 彦
13 彦琮(释) 子6-32093(52)
14 彦琪(释) 子7-33980、33987~8
八、帝王后妃著者本名后,括注其庙号等,如:
清文宗奕詝 奕詝(清文宗)
明仁宗朱高炽 朱高炽(明仁宗)
九、《中国古籍总目》著录之大型类编、丛书条目,其子目及著者因无对应序号,翻检不易,兹加分析,增注条目后页次,以利检索。如:
75296 陈
40 陈存礼 集1-5522 丛1-223(62)、227(10)
说明:
“陈存礼”分别见于
1、集部第1册第5522条;
2、丛部第1册第223条(《文渊阁四库全书》)下第62页;
3、丛部第227条(《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下第10页。
《中国古籍总目索引》入手记
今年6月30日,孔网“我的专藏”大赛揭晓,我的1号参赛作品《小山楼主人:不折不扣的中国古典诗词曲赋“全”集控》惜获优秀奖,得奖金100元。如何安排这笔小小的奖金,为这次赛事作个纪念,以犒劳自己近三个月中的心力付出呢?怎样花才能达到最大效益呢?就这样,事情就拖下来了。
假期结束回到学校,收到孔网快递,寄的是孔网2014年“我的专藏”大赛参赛纪念品——一张贴有韩愈《昌黎先生集》线装书影的“优秀奖”纪念卡片,编号037号。此事算告一段落。
8月30日浏览孔网,照例检索余所缺之书,当键入“中国古籍总目索引”时,赫然跳出个“中国古籍总目索引1”,只是要价不菲,要168元。次日网上充值成功后,下了单,设置邮寄方式为挂刷。对方很快就确认了订单,连同挂刷费是178元,相当于5.6折。因为孔网稿费,实付78元。这笔稿费,可谓用得很有纪念意义。通过中介付款后,尽等对方邮书了。
对方的书9月1日从上海寄出,因书太重,卖家将邮寄方式改为普通包裹,是需要到邮局自提的。9月3日就到了厦门,显然是空运的。4日上午9:00到泉州。傍晚接到短信,通知带身份证凭短信邮局领取。直到9月5日下午才有空,带上身份证直奔邮局,这是一种甜蜜的负担。和前两册一样,在邮局的桌子上,用随身带去的小刀,迫不及待地拆开包裹,终于见到全书的版权页了,《索引》四册定价1280元,2013年7月一版一印,印数2300册。单册合320元。回到家中,题签钤印,登书入档。打开欣赏,大呼过瘾。
细细想来,本来此书在一般的电商那里是四册合售不拆零,而在孔网上竟有3册被我分别拣漏。真是冥冥中自有天意。现在只剩下第3册了,相信在不久之后,全书能配为完璧。
查我藏书单册价格排在前几位的是:1、《汉语大词典订补》(全1册)定价380元,实收187元;2、《中国古籍总目·索引》(全4册)定价1280元,单册320元,第1册实收178元;3、《中国古籍总目·集部》(全7册)定价1280元,单册320元,单册实收157.50元;4、《二十四史人名索引》(全2册)定价248元,单册124元,实收144元,合单册72元;5、《中国古籍总目·索引》(全4册)定价1280元,单册320元,第2、4两册实收合计115元,合单册62.50元。
再算一笔账,三册《总目·索引》合计293元,每本合97.67元。
孔网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它不是死网,是活网。全国的上万名书友每天都往上上书,往往别人认为是多馀出来的书,在你却是宝贝,这种情况太多了。有多少书,在你认为绝望了,再也配不齐了的时候,它却突然跳了出来,给你一个惊喜。所谓守得云开见月出。在别的网友在京东网抢200-100券而不得的时候,我像一个狙击手一样,长期潜伏,等着心仪之书出现,一枪一个准。这种乐趣,岂可与他人道哉?
《中国古籍总目》(下简称《中国古籍总目》)编纂,自1992年以来,经规划筹备、调查清理、编纂审订、定稿出版诸阶段,历时十七年终告完成。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其文献记载历数千年而迄未中断。由汉文书写记录的历代文献,夙称汗牛充栋、浩如烟海,其数量之丰富、内容之深厚,举世无俦。中国古籍不仅记录承载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并且对东亚乃至西方文明的进程产生深刻影响,是全人类共有的宝贵文化遗产。保护并继承中华民族文化遗产,要求今人对现存中国古籍作系统整理与研究,而整理研究须有所凭藉,首先需要对文献资源作全面调查与清理。《中国古籍总目》的编纂出版,具有开创性与总结性,堪称中国古籍整理研究的重要成果。
编纂全面反映中国古代文献流传与存藏状况的总目录,是文献学界、图书馆界多年的共同理想。中国历代有编纂史志目录、公私藏书目录的传统,并重视书目编纂“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指导作用。史志与公藏目录多反映各朝皇家或官府的典籍积累,私家藏书目录则较多反映民间的文献收藏,两者各有局限,互为补充。收罗完备、著录详明、体例精严的总目录,惟有至文献典籍大多归于公藏,各地区、各系统图书馆开展联合编目的当代,才有可能产生。近代以来,各大图书馆逐步积累的馆藏古籍记录、与各学科专家合作编纂的专科目录,是《中国古籍总目》编纂的基础。建国以来合众多图书馆之力集体编纂的《中国丛书综录》、《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等大型书目,为《中国古籍总目》编纂提供了文献调查与收集、书目汇总与校订的成功范例。
《中国古籍总目》编纂是中国图书馆界、文献学界的基础建设工程,因其前所未有的规模,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建国以后尤其是近三十年来,中国古籍的整理及出版工作,作为国家支持的文化事业,取得了丰硕成果。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图书馆界历时多年完成《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纂,基本著录了中国大陆现存的善本古籍。此后,继续开展并完成对现存中国古籍所有品种及其版本的全面调查与著录,即成为时代赋予今人的历史任务。1992年在北京举行的第三次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会议,不失时机地将编纂《中国古籍总目》列为国家古籍整理出版重点项目,由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现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下简称“古籍小组”)主持,设立编纂办公室,并由国家图书馆等十一家图书馆古籍编目人员组成编委会,于1993年7月启动编纂工作。至1999年,编纂工作因机构调整等原因而中辍。该阶段的工作重点,主要用力于清理并汇总各馆古籍收藏记录,为《中国古籍总目》提供书目编纂基础。
2003年底,由古籍小组主持、古籍小组办公室具体组织,《中国古籍总目》编纂工作重新启动。依据工作需要及人员变动情况,组成以杨牧之为主任,詹福瑞、李岩为副主任,王兴康、朱强、吴建中、马宁、黄松等为委员的编纂出版工作委员会;调整并增补编委会成员,组成以傅璇琮、杨牧之为主编,陈力、吴格为副主编,孔方恩、任光亮、李致忠、李国庆、吴旭民、谷辉之、沈乃文、徐俊、徐忆农、高克勤、宫爱东、陈先行、崔建英、许逸民、张力伟、阳海清、鲍国强、韩锡铎等为委员的编纂委员会。此后,接受古籍小组委托,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天津图书馆具体承担了《中国古籍总目》各分部(类)的编纂任务,复旦大学图书馆相关人员也应邀参加编纂。调整后的编纂委员会,对《中国古籍总目》原定的收录范围、立目原则、分类表、著录规则等进行修订,并确立编纂工作流程及时间表,随即展开紧张工作。2004年以来,《中国古籍总目》编纂工作,严格按照“分卷主编馆编定初稿、编委会组织专家审订、分卷主编馆参照专家意见修改以形成定稿、编委会委托专人统一定稿、编委会委托专人及出版社审读定稿”的流程推进。依赖各相关图书馆的大力配合、各有关专家学者的热心支持,编纂人员辛勤劳动,有效合作,历时六载,终克于成。
《中国古籍总目》是现存中国汉文古籍的总目录,旨在全面反映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主要图书馆及部分海外图书馆现存中国汉文古籍的品种、版本及收藏现状。《中国古籍总目》以古代至民国初人撰著并经写抄、印刷的历代汉文书籍为收集范围,汇聚各家馆藏记录,在传统四部分类法的基础上,以经、史、子、集、丛书五部,分类著录各书的书名、卷数,编撰者时代、题名及撰著方式,出版者、出版时地、版本类型及批校题跋等信息,同时标列各书的主要收藏机构名称。各部陆续付印告竣,随即推出全书索引。对于《中国古籍总目》这一反映中国古籍流传与存藏状况的最新成果,兹介绍其编纂内容及特点如次。
一、《中国古籍总目》编纂原则
1、《中国古籍总目》为国家古籍整理出版重点项目,由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原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主持编纂,由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天津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及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浙江图书馆等十一家图书馆先后参与编纂。
2、《中国古籍总目》著录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公共、学校、科研机构图书馆及博物馆等所藏历代汉文古籍(含少量汉文与少数民族文字合编、以汉文注释外国文字者)之基本品种、主要版本及主要收藏信息,并部分采录海外公藏之中国古籍稀见品种。
3、《中国古籍总目》以古代至民国初人撰著并经写抄、刻印、排印、影印之历代汉文古籍为基本著录范围,部分成书或传抄刻印于民国时期,内容关涉中国古代学术文化,采用传统著述方式,并具有古典装帧形式者(如丛书、方志、族谱等),收书下限略有延伸。
4、《中国古籍总目》著录已经编纂并传抄编印成书之甲骨、铭文、碑刻、竹简、木牍、帛书、敦煌遗书、金石拓本、舆图、书札、字画、鱼鳞册、宝钞、契约、诰命、文告等文献,其原件均不著录。
5、《中国古籍总目》沿用四部分类法,经、史、子、集部外增设丛书部,各部下复分若干类属,据著录规则编次入录各书。类目设置曾参酌《中国丛书综录》、《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增损移易之处,于各部前“编纂说明”中说明。
6、《中国古籍总目》由各馆藏书目录汇编而成,部分条目曾核对馆藏并修订原有著录讹误,各书著录款目依次为:书目序列号,书名卷数、著者时代、著者姓名、著作方式、出版年代、出版者、出版地、版本类别及批校题跋、各版本主要收藏机构简称等。
二、《中国古籍总目》立目原则
1、一书虽经传抄刊刻,其内容仍沿袭不变,即作为相同品种,依次著录其不同版本。
2、一书经重编后传抄刊刻,内容有所增损,卷数随之变化,即不再作相同品种立目。
3、一书正文及其传笺、注释、音义、考订等以不同形式合编,即作为不同品种立目。
4、志书经赓续修纂,不论其新增内容多寡、新修后增刻或重刻,均视为新品种立目。
5、一书曾经名家递藏,或有历代学者批校题跋,不单独立目而于版本等项加注说明。
三、《中国古籍总目》著录规则
1、书名据卷端所题著录,各卷题名不一,以首卷题名为准,别有所据,附注说明。
2、一书内容相同而有多种题名,取常见题名立目,并于该题名后附注其它异题名。
3、一般著录内容完整之书,稀见品种则虽已残缺或分藏各馆,仍据存卷依次著录。
4、存卷不足之书,著录原有卷数,附注实存卷数,原书卷数无考,著录为□□卷。
5、方志、科举等书名前加冠纂修时代,谱牒等书名前加冠地名,均以方括号标明。
6、著者以本名著录,不取字号,原书题名用别号或称题某某者,据所知加注说明。
7、一书内容卷数相同而有多种版本,依次著录不同版本,异题名附注于版本项后。
8、一书流传过程中增添批校、题跋等新版本特征,附注于版本项或收藏馆简称后。
9、抄本有资料可据者,著录其抄写年代及抄者姓名,如无可考则统称为某朝抄本。
10、时代较早之抄本、宫廷官府编书之缮写本、端楷书写之进呈本等,统称为写本。
11、刻本有资料可据者,著录刻年、刻地及刻者姓名,如无可考则统称为某朝刻本。
12、丛书部仅著录跨部合刻之汇编丛书,同部类合刻之书则著录于各部“丛编”中。
13、丛书子目整体著录后,又各依其类著录于四部中,其版本即简称为某某丛书本。
14、丛书有多种版本而子目不同,某书为某版本所独有者,即于该子目后附注版本。
15、所著录“四库全书本”,均指今藏台湾故宫之《文渊阁四库全书》及其影印本。
16、历代刊刻之佛藏,整体著录于子部释家类,因其子目大多重复,不再单独著录。
四、《中国古籍总目》收藏机构
1、收藏机构附注于版本项后,依次著录参与编目之图书馆、中国及海外藏书机构简称。
2、稀见刻本、稿抄批校本之收藏机构著录从详,通行常见之本因所在多有,著录从略。
3、丛书、方志等收藏机构较多,为省篇幅,酌加减省,以著录各地大中型图书馆为主。
4、公共图书馆以地名为简称,博物馆、档案馆简称缀于地名后,海外藏书机构名从详。
5、原北平图书馆善本古籍现寄存于台湾“中央图书馆”者,依据惯例简称为“北平”。
6、稀见之书,兼收残本,实存卷次,附注于收藏机构简称后,卷数不明者加“*”号。
五、《中国古籍总目》编排规则
1、入录各书按分类表编排,并据成书之先后编次,原著在前,据原著衍生者在后。
2、入录各书以内容完整者排列在前,内容残缺者排列在后,并附注说明所存卷次。
3、同类各书以著者时代为序,一书有多种版本,依时代及稿、刻、抄本顺序编次。
4、一书有多种批校题跋,先以版本时代编次,版本相同者以批校题跋者时代编次。
5、各条目前均列有编号,编号由分部、册次、类次及序次号组成,形成唯一代码。
例1
史10200011
十七史一千五百七十四卷 明毛晋编
史1:史部第1册
02:(史部)纪传类
00011:(史部)序次号
例2
史10200036
史记一百三十卷 汉司马迁撰 刘宋裴骃集解 唐司马贞索隐
宋乾道七年蔡梦弼东塾刻本 国图(卷四十三配清光绪元年杨保彝影宋抄本) 上海(卷五至六、十八至二十四、四十七至四十八、五十四至五十五、七十六至八十六配蒙古中统二年段子成刻本,明许初跋)
宋淳熙三年张杅桐川郡斋刻本 国图(存卷一至十八、四十四至八十八)
蒙古中统二年段子成刻明修本 上海
元大德间饶州路儒学刻本 国图(存卷五、二十三、二十五至二十六、四十八至四十九、五十六、六十一至七十一)
明天顺间游明刻本 国图(清邹道沂跋) 北大 上海
明正德十三年邵宗周刻本 北大 浙江
明正德间刘氏慎独斋刻本 上海
六、《中国古籍总目》编纂分工
经 部:北京大学图书馆
史 部:上海图书馆
子 部:南京图书馆
集 部:国家图书馆
丛书部:湖北省图书馆
子部新学类:天津图书馆
汇总统稿:复旦大学图书馆
七、《中国古籍总目》出版分工
中华书局:经部、集部、丛书部
上海古籍出版社:史部、子部、索引
八、《中国古籍总目》编纂特点
1、著录了现存中国古籍十七万余种。十九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社会转型及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历代流传的典籍,渐次由私人收藏转为公共收藏。二十世纪中叶以后,绝大部分的存世中国古籍,已成为国家及各地公共图书馆、高校及科研机构等图书馆的馆藏。参与《中国古籍总目》编纂的国内各大图书馆,所收藏古籍已涵盖现存古籍百分之九十以上品种,编纂中又吸收图书馆历年编纂的丛书、方志、家谱等联合目录成果,所录古籍收藏机构已逾千家,对现存中国古籍,完成了迄今最大规模的调查与著录。
2、著录了港澳台地区及日本、韩国、北美、西欧等地图书馆收藏的中国古籍稀见品种。现存中国古籍的总目录,理应反映全球收藏的中国古籍信息,限于人力物力,此项工作目前尚属起步。《中国古籍总目》已利用知见的港澳台地区及日本、韩国、北美、西欧等地图书馆古籍收藏目录,采录大陆图书馆未见著录的古籍品种,并为稀见品种增补了海外收藏机构名称。
3、著录了现存中国古籍的主要版本。中国古代典籍的撰著与流传,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宋元以降,历代典籍屡经写抄刊刻、汇编选辑,传存后世,版本极为复杂,人称书囊无底,难以穷尽。《中国古籍总目》的版本著录,不仅包括历代公私写抄、刻印、排印、影印之本,又综录佛道二藏,旁搜秘本僻书,兼及批校题跋,囊括所有版本类型。至如丛刻单刻、汇印选印、增刊补版、抄配补本等版本特征,形式多样,著录歧异,整合归并,多费斟酌。《中国古籍总目》对于所著录古籍的版本描述,已具初步清理之功。
4、依据传统的四部分类法并有所突破。《中国古籍总目》沿用四部分类法类分古籍,并参酌《中国丛书综录》、《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等增损类目,部居类分,有条不紊。如照应现代图书馆编目及庋藏实际,将“汇编丛书”单列为“丛书部”,与经史子集四部并列,形成五部分类。《中国丛书综录》收录的“类编丛书”,则分归四部之首,各设“丛编”以统之。又如明清以来方志、家族谱编纂兴盛,清季新学流行,相关译著及著述繁多,遂因书设类,特于史部增立“方志类”、“谱牒类”,子部增立“新学类”,汇录相关书籍,以便读者即目求书。
5、为专家学者提供书目工具,为古籍同行提供交流平台。文献整理与研究中,书目指导的重要作用,久已成为共识。古籍编目似易实难,人才培养须经多年历练。近代以来,图书馆界曾涌现不少古籍编目专家,建国后历次全国性古籍联合目录编纂,多由目录版本专家主持。《中国古籍总目》编纂持续多年,参与其事者多经磨练,已造就一批古籍编目骨干。然而,在近年开展的古籍保护、古籍普查工作中,面对全国数千家古籍收藏机构所藏的数千万册古籍,古籍编目力量仍嫌薄弱,可资参考的书目工具仍感不足。古籍书目编纂是一项逐步积累、渐臻完善的事业,书目收罗的完备与著录质量的精准,前修未密,后出转精,校核修订,迄无止境。《中国古籍总目》的编纂完成,不仅为古籍整理与研究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书目工具,又为古籍书目建设培养了后继人材,并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平台。各馆古籍编目人员利用《中国古籍总目》及其索引,可收举一反三之效。《中国古籍总目》的著录质量,又可借助古籍读者与同行的核查比勘而精益求精。
6、吸收了古代文献研究最新成果。《中国古籍总目》初稿完成,编委会即分邀各学科专家学者参与审稿。参与审稿的数十位专家学者,来自文学、史学、哲学、宗教、军事、地理、医学、科技、艺术、出版等领域,遴选及于台湾及海外。各科专家学有专长,熟精文献,认真审阅,悉心校核,补苴罅漏,多所指正,及时反映了古代文献研究成果,由此提高《中国古籍总目》编纂质量,促进了图书馆界与学术界之交流。
《中国古籍总目》出版在即,行将接受读者与同行的检验。深盼海内外古籍整理研究者与图书馆同行,不吝指教,惠予订正。
免责申明:
本站仅提供学习的平台,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有教育机构,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提供相应的资质证明,我们将于3个工作日内予以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