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全宋笔记 第一至六编 全60册 2006-2013
价 格:¥ 87.80
30天售出:1 件
支付完成请不要刷新网页
商品详情
注意:商品是PDF格式电子版,仅供阅读参考,不是纸质书,不发快递,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复制密码后点下载即可!(下载后可用电脑、手机、平板电脑阅读,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资书籍)。详情请QQ或微信联系客服。
如需要高清打印版自用也可联系微信联系客服,量大丛优。
《全宋笔记》PDF电子书第一编至第六编共60册,由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编辑大象出版社2006至2013年出版完成。 宋人笔记是中国古籍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宋代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宝贵资料,具有较高的史料和文化价值。全书采用繁体字竖排、新式标点,是极有价值的史料。该书大多数宋人笔记系首次经校勘和标点提供世人阅读,体现了“新”的特点。这些首次点校出版的宋人笔记中,有些笔记尽管篇幅不多,但其内容涉及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生活习俗等,为后人留下了颇有价值的史料,弥足珍贵。 与市场同类书相比,该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该书在科学界定“笔记”含义的基础上,尽可能地辑录宋人所撰笔记,真正体现《全宋笔记》“全”的特点; 其次,该书辑录之宋人笔记多数系首次经校勘和标点提供世人阅读,体现“新”的特点; 最后,该书与此前点校出版的宋人笔记相比,具有比较“准”的特点,即点校较为准确。
参加该书的整理点校者均为唐宋文学和史学研究领域成绩卓著者。全书分10编100册,繁体竖排,共收录500余种宋人笔记,内容涉及宋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方方面面。前6编出版后,荣获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装帧设计奖。 《全宋笔记》序言: 上海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於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就开始创议编纂《全宋笔记》,并将这一设想与专家们磋商、交流,立即得到文史学界的认同与支持,学者们不仅对这一计划提出不少宝贵的建议,有些还积极参与具体的点校工作。此后,这一项目又得到教育部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这样,这套《全宋笔记》就作为上海师大古籍研究所的重点科研选题,在校内外共同合作的基础上,积极进行。历经数年寒暑,现在第一编书稿,即从宋初的《北梦琐言》起,至北宋中期的《月河所闻集》,约近五十种,已编定付印,即将面世。由此起步,编委会与大象出版社密切配合,按预定计划,每年分编出版,争取在五六年内将现已大致确定的约五百种宋人笔记全部整理完成,齐全出书。 中国古代笔记的整理出版,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就受到出版界的关心和支持。上海古籍出版社前身,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古典文学出版社(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就出版过好几种唐宋笔记,如《隋唐嘉话》、《大唐新语》《唐国史补》》唐摭言》《云麓漫钞》、《南部新书》等,同时还印有《明清笔记丛刊》。北京中华书局则於同一时期编印有《元明史料笔记丛刊》《清代史料笔记丛刊》、《近代史料笔记丛刊》。近二十年来,笔记的出版则更多,上海古籍出版社在已有基础上,更计划编印「历代笔记小说大观」,上起汉魏,下迄清末,按汉魏六朝、唐五代、宋元、明清,分批出版。中华书局则除已有的元明、清代、近代外,又增设《唐宋史料笔记丛刊》,已出有四十余种。其他出版社也陆续有单本笔记问世,如文学性强、颇有阅读兴味的晚明小品文性质的笔记《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已有好几家出版社出版。 以上情况,应当说促使人们对这方面的文献整理有进一步通盘的考虑,即扩大范围,加强计划性,注意对某一朝代、某一历史时期的笔记著作进行系统;完整的辑集。这也就是《全宋笔记》的编纂设想得到学界与出版界首肯的基本原因。现在,除了这套《全宋笔记》外,学术界又有提出编《全唐五代笔记》,以与《全唐五代诗》、《全唐五代词》、《全唐五代小说》配合《见《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二。。二年第三期《唐人笔记亟待整理》》。现在《全唐五代笔记》已由原湘潭师范学院(现合并於湖南科技大学》中文系承担,正在起动中。可以期望,辽金元、明、清各朝笔记总集的编纂,当也能引起相应的关注。
中國古代筆記的整理出版,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起,就受到出版界的關心和支持。上海古籍出版社前身,即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古典文學出版社〈中華書局上海编輯所「就出版過好幾種唐宋筆記,如《隋唐嘉話》、《大唐新語》、《唐國史補》、《唐摭言》、《雲麓漫鈔》、《南部新書》等,同時還印有《明清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則於同一時期编印有《元明史料筆記叢刊》、《清代史料筆記叢刊》、《近代史料筆記叢刊》。近1一十年來,筆記的出版則更多,上海古籍出版社在已有基礎上,更計劃编印「歷代筆記小説大觀」,上起漢魏,下迄清末,按漢魏六朝、唐五代、宋元、明清,分批出版。中華書局則除已有的元明、清代、近代外,又增設《唐宋史料筆記叢刊》,已出有四十餘種。其他出版社也陸纊有單本筆記問世,如文學性強、頗有閲讀興味的晚明小品文性質的筆記《陶菴夢憶》、《西湖夢尋》等,已有好幾家出版社出版。 以上情況,應當説促使人們對這方面的文献整理有進一步通盤的考慮,即擴大範圍,加強計劃性,注意對某一朝代、某一歷史時期的筆記著作進行系統、完整的輯集。這也就是《全宋筆記》的編纂設想得到學界與出版界首肯的基本原因。現在,除了這套《全宋筆記》外,學術界又有提出编《全唐五代筆記》,以與《全唐五代詩》、《全唐五代詞》、《全唐五代小説》配合(見《古籍整理出版情況簡報》二〇〇二年第三期《唐人筆記亟待整理》〉。現在《全唐五代筆記》已由原湘潭師範學院(現合并於湖南科技大學)中文系承擔,正在起動中。可以期望,辽金元、明、清各朝筆記總集的编纂,當也能引起相應的關注。應當説是一一十一世紀古籍整理研究的一個新界。以宋代文献來説,總集方面已出版的,先後有《全宋詞》、《全宋詩》、《全宋文》,《全宋筆記》整理完成,則宋代文學的文献资料,基本上就能呈現出一個完整的概貌(當然遺可考慮輯集宋元話本小説、由《全宋筆記》起動,引起其他歷史時期筆記總集的整理、出版,其意義當不僅限於文献整理,應當説,這將會引起對筆記這一傳統門類作現代科學含義的總體探索;過去很長時期,與詩、文、詞、小説、戯曲等相比,筆記的研究是相對薄弱的,現在我們應當把筆記的系統研究提到日程上來。當前的筆記研究,可以考慮的,一是將筆記的分類如何從傳統框架走向現代規範化的梳理,一一是如何建立科學體系,加強學科意識,把筆記作為相對獨立的門類文體進行學科性的探究。 「筆記」一詞,倒是很早就出現的,南朝蕭梁時劉勰《文心雕龍》在《才略》篇中,論建安時期作家時,説陳琳、阮瑀「以符檄擅聲」,徐幹「以賦論標美」,劉楨情高,應場學優,然後説:「路粹、楊修,頗懷筆記之工;丁儀、邯鄲,亦含論述之美。」此處的筆記、論述,是與詩賦等韻文對稱的散文文體,雖然與後來唐宋時期的筆記,概念不同,但劉勰未將筆記與小説相連,是頗有識見的。因為在中國傳統目錄分類中,從來就不將筆記作為一個獨立門類來處理,而在具體論述中,又往往將筆記歸屬於小説,有時則統稱為筆記小説。如明代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卷一一十九丙部,將小説分為六頻,前兩類是志怪、傳奇,後四種為雜錄〖《世説新語》、《唐語林》等)、叢談〔《容齋隨筆》、《夢溪筆談》等)、辨訂(《鼠璞》、《鷄肋編》等)、箴規(《家訓》、《世範》等二這後四種所舉的書名,實際上即是現代意義的筆記。又如明顧元慶所輯《顧氏文房小説》,就收有唐劉觫《隋唐嘉話》、宋鶬頤正《芥隠筆記》等;同是明人的商璿,其小説類叢書《稗海》,即收有宋人筆記四十八種,及宋人詩話一1種。民國時期進步書局輯印的《筆記小説大觀》,更收有不少唐宋筆記。宋洪邁《容齋隨筆》,其卷首自序謂:「予老去習懶,讀書不多,意之所之,隨即記錄,因其後先,無復詮次,故目之曰隨筆。」這就是説,筆記乃讀書所得,見聞所及,隨筆雜錄,不分先後,文筆自由,不拘形式。至於筆記的内容,唐李肇《國史補》在其短序中則有較確切的概述:「紀事實,探物理,辨疑惑,示勸戒,采風俗,助談笑。」首次以「筆記」命名的北宋宋祁《宋景文筆記》,其書分三卷,上卷稱釋俗,中卷稱考訂,下卷稱雜説,全書大多為考訂名物音訓,評論古人言行,雜采文章史事。這些都應當説是符合我們現代意義的筆記内涵的。但筆記的分類歸屬,在古代書目著錄中,卻極為紛雜。 中國古代目錄著作,自《隋書,經籍志》確定以經史子集為四大部類,至清《四庫全書總目》,歷一千四百年,經過不断調整,已正式固定,成為典範。當然,現在编制古籍書目,從傳統習慣來説,是可以繼續使用這四部分類法的,但我們現在對古代文化與典籍文獻的研究,則應從現代科學分類的概念出發,而不能受四部分類的限制。如四部之首的經部,其《詩經》類,應屬於文學研究;《易經》類,應屬於哲學研究;《書經》類,應屬於歷史學研究;《小學》類,應屬於語言文字學研究。因此我們現在把筆記研究作為一門學科,就應擺脱傳統的框架。前面説過,古代目錄書中從未將筆記列為專類,但仍錄有不少筆記書,不過對筆記的分類,並未有固定、明確的準則,有時甚至將同一書分列於兩個部類。如唐劉鍊《大唐新語》,《新唐書,藝文志》,將其一屬於史部雜傳記類(《新唐書》卷五十八「一屬於子部小説家類(《新唐書》卷五十九、清朝官修的《四庫全書總目》,則更為繁雜,如我們這次收人第一编的兩種筆記,《洛陽搢紳舊聞記》與《五國故事》,都系雜記五代舊事,不過是記洛陽,一是記四川及江南,體裁相同,而《四庫全書總目》卻將前者列入子部小説家類,後者列入史部載記類。怪不得南宋文献目錄學家鄭樵早就説過:「古今编書,所不能分者五,一曰傳記,二円雜家,三曰小説,四曰雜史,五曰故事,凡此五類之書,足相紊亂。」〈《通志‘校讎略》) 這裹還可舉一些例子,以備今後對筆記分類作歷史的考察。以唐宋筆記來説,《四庳全書總目》將裴廷裕《東觀奏記》、余知古《渚宮舊事》、王梂《燕翼詒謀錄》等列為史部雜史類,范成大《吳船錄》、陸游《入蜀記》列為史部傳記類,龍衮《江南野史》、鄭文寅《江表志》、周羽榊《三楚新錄》列為史部載記類,龔明之《中吳紀聞》、周去非《嶺外代答》、周密《武林舊事》列為史部地理類。子部則更不易辨别,如《東觀餘論》、《靖康湘素雜記》、《能改齋漫錄》、《容齋隨筆》、《野客叢書》等,列為子部雜家類雜考,《封氏聞見記》、《石林燕語》等,列為子部雜家類雜説,而與《封氏聞見記》、《東坡志林》、《容齋随筆》體裁相同的《唐國史補》、《谏水記聞》、《東齋記事》、《唐語林》等卻又另列入子部小説家類。《四庫全書總目》在《中吳紀聞》提要中曾明確提及,此書「仿范純仁《東齋紀事》、蘇軾《志林》之髓」,而寅際上此三書,卻分腐一.類,即分列於史部載記類、子部雜家類、子部小説家類。如果我們按傳統目錄框架來取捨筆記,恐怕就很難措手。就是説,我們現在研究古代筆記,不能抛開傳統目錄著作,但不能受這些框架限制。這次《全宋筆記》所輯五百種筆記,其涵蓋的門類是相當廣的,這也促使人們意識到文献整理與研究有機結合的必要。 關於筆記的研究,應當説,現在遣是起步階段,有不少問題,還需作認真探討,如中國古代筆記的淵源和分類,筆記與其他文體的關係,其自身的歷史發展階段,它所包含的史料價值和文化意義,|。至於宋代筆記,也已開始受到人們的注意。過去有的論著曾把魏晉至明清的筆記分為三大類,即小説故事類、歴史瑣聞類、考據辨證類〔參見劉葉秋《歴代筆記概述》,中華書局,一九八〇年六月〕。當然,按學科來説,還可再加細分,但這三大類大致的框架是可以成立的。比較起來,宋人筆記,小説的成份有所滅少,歷史瑣聞與考據辨證相對加重,這也是宋代筆記的時代特色與歷史成就。限於篇幅,這裹不可能對宋代筆記作全面的介紹與評論。我這裹有一個建議,即待此書全部完成後,可以再作兩件事,一是將所收五百種筆記的點校説明,再加補充、訂正,匯為一编,這實際上是繼清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以後,另有一個新编的《宋人筆記緦目提要》,以使今天的研究者能了解和掌握宋代筆記的全貌;一1是結合筆記文默的特點,對整理工作經驗作一系統的總結,如底本的選擇,校讎的趨向,本事考證的取捨,傳統目錄分類的探討,等等,並在此基礎上,就文史結合的角度對筆記〈不限於宋代)的史料價值和文化涵義作較深的理論探討。應當説,宋人筆記的價值與意義,是很值得研究的,有些恐怕我們現在還未有充分的認識。如北宋的《夢溪筆談》,其中記載畢昇發明活字印刷,其在中國印刷史上的史料價值已廣為人所知,而外國學者李約瑟博士在其所著《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更對《夢溪筆 這亵還應一提的是,近十餘年來出版的幾部中國文學史著作,在論及宋代文學時,已把筆記作為宋代散文的一種文體,稱「宋代散文中遣出現了獨具一格的筆記文,這種文體長短不拘,輕鬆活潑,是古代文體解放的重點標志」,特别是南宋時期,如陸游《老學菴筆記》《入蜀記》、范成大《吳船錄》,以及吳曾《能改齋漫錄》、王明清《揮塵錄》、羅大經《鶴林玉露》等,都列入文學史論述的範圍,認為在宋代文學史上應佔一席之地〖參見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第五編,高等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九年八月;孫望、常國武主编《宋代文學史》下册第一章,人民文學出版社,一九九六年九月二不少古典文學論著已提出宋代筆記已是晚明小品的先驅。另外,宋代詩話的體裁也受筆記的影響,不少筆記就有評詩記事之作,如《四庫全書總目》列為子部雜家類的陳郁《藏一話腴》,《提要》稱其「多記南北宋雜事,間及詩話」;現在也有把《藏一話腴》列為宋詩話的。這樣,古典文學界已把筆記作為文學類的一種文體,與詩、文、詞、曲及詩文評并列,這確有益於拓展筆記研究的視野。關於編纂中的具體問題,本書的《编築説明》,已有述及,這裹不再贅述。本書所收的面較寬,把符合於筆記體裁的著作盡可能收輯起來,以省卻讀者的翻檢之勞,但有些專題書,如詩話、語錄,以及譜錄類的茶經、盡譜等,其形式雖近於筆記"寊質為專書性質,為收錄標準規範起見,仍不予收錄。至於收錄的時代断限,凡由五代入宋,而其成書在宋建國以後的,則輯入。如列於本書首部的《北夢瑣言》,著者孫光憲,長期仕宦於五代後期荆南高季興,後隨高氏人宋。《四庫總目提要》據其書名「北夢」,以為比喻荆州,就定此書「仕高氏時作」。其實根據當今研究,其最終成書,在人宋以後。又如周密,為南宋人,而其《武林舊事》作於宋亡入元以後,但其書主要仍記故都臨安舊事,故與其所著《齊東野語》、《癸辛雜識》均收人本書。可見,整理工作中時代断限問題必須與考證、研究相結合。作為一代筆記的匯集,其整理原則,應是一求全,二求正。求全,前巳約述,在這方面,全確是有其優勢的。如中華書局的《唐宋史料筆記叢刊》,至今已印有四十餘種,但與這部《全宋筆記》相比,如本書第一编,自宋初《北夢瑣言》至北宋中期司馬光《涑水記聞》,收有三十多種,而同一時段,中華書局出版的僅有五種,其匯集的長處就自然顯示出來。至於求正,則要求文字、標點方面,力求無誤,提供一種信實的版本。宋人筆記,涉及不少史事,其中也有記事之訛及評議之誤,如果有人作專書整理,可以下工夫進行考訂、校正,這對研究者極有用,如周勛初《唐語林校證》、劉永翔《清波雜志校註》,都極見功力。但匯集不可能如此作,這是總集匯集編纂的通例。這裹要提的是,筆記由於記事雜,且所記多為口語俗事,因此文字的訂正與句断的準確,難度較大,這方面有時比詩文總集的编赛更難。已出版的筆記,其中文字與標點訛誤,經人指摘、批評的,相當多。李一氓先生於上一世紀八十年代擔任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組長時,曾囑咐小組辦公室將古籍整理(包括標點、校勘、註釋、今譯〕的批評性文章,匯編成《古籍點校疑誤匯錄》,由中華書局陸續出版。從已出版的六册中,有關筆記點校失誤的書評就很多,而且大部分是關於宋代筆記的。由此也可見出本書整理點校工作的艱辛。這裹我想再提兩事。一是多年從事古籍整理研究的資深编審陳新先生,受大象出版社的兼聘,對本書認真通讀,嚴謹審閲。陳新先生長期在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部工作,八十年代後期起,作為《全宋詩》的主編之一,又好幾年參與《全宋詩》的编纂,極有閲稿、審訂的經驗。一一是大象出版社得悉《全宋筆記》的编纂信息,就立即與上海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聯繋,他們從文化積景與學術建設的大計出發,毅然承擔這一艱巨的出版任務,再次顯示其多出文化精品、傳揚中華文明的抱負和氣概,確令人敬佩。我想借此向大象出版社領導及其他有關同志深致謝忱。
宋人筆記是宋代文獻的重要組成部分,數量龐大。據初步統計,現存宋人筆記約有 每部筆記均由整理者撰寫一篇有學術價值的點校説明,内容包括作者小傳〈凡正史
餘人飲,至夕曰:「諸公清夜何以爲娛?僕願爲少致殷勤之歃【七四,幸無形迹。」因 幸早至彼,恐差晚則某亦出矣。」諸生中有如期訪之者,客果在焉。一室瀟然,一榻、|老 《全宋笔记》一至六册总目录: 第一编目录(50种)
1、北梦琐言 孙光宪撰 第二册 2、清异录 陶榖撰 郑树声 俞钢整理 3、三楚新录 周羽翀撰 俞钢整理 4、贾氏谭录 张泊撰 俞钢整理 5、洛阳缙绅旧闻记 张齐贤撰 俞钢整理 6、南唐近事 郑文宝撰 张剑光整理 7、江南余栽 佚名撰 张剑光孙励整理 8、江表志 郑文宝撰 张剑光孙励整理 第三册 9、广卓异记 乐史撰 张剑光整理 10、 江南野史 龙衮撰 张剑光整理 11、五国故事 佚名撰 张剑光孙励整理 12、王文正公笔 王曾撰张剑光孙励整理 第四册 13、南部新书 钱易撰 虞云国吴爱芬整理 14、近事会元 李上交撰 虞云国吴爱芬整理 15、江南别录 陈彭年撰 常易安陈尚君整理 16、钓矶立谈 史温撰 虞云国吴爱芬整理 17、丁晋公谈录 傅为丁谓撰 虞云国吴爱芬整理 第五册 18、锦里耆旧传 勾延庆撰 储玲玲整理 19、宋景文公笔记 宋祁撰 储玲玲整理 20、碧云騢 梅尧臣撰 储玲玲整理 21、儒林公议 田况撰 储玲玲整理 22、江邻几杂志 江休复撰 储玲玲整理 23、文正王公遗事 王素撰储玲玲整理 24、笔说 欧阳修撰 储玲玲整理 25、欧阳文忠公试笔 欧阳修撰 储玲玲整理 26、归田录 欧阳修撰 储玲玲整理 第六册 27、湘山野录 释文莹撰 郑世刚整理 28、玉壶清话释 释文莹撰 郑世刚整理 29、东斋记事 范镇撰沛永成整理 30、御试备官日记 赵抃撰 黄纯艳整理 31、春明退朝录 宋敏求撰 郑世刚整理 第七册 32、涑水记闻 司马光撰 张希清邓广铭整理 33、温公琐语 司马光撰 张希清整理 第八册 34、孙威敏征南录 滕元发撰 黄纯艳整理 35、韩忠献公遗事 强至撰 黄纯艳整理 36、蜀梼杌 张唐英撰 黄纯艳整理 37、曾公遗事 曾布撰 程郁整理 第九册 38、东坡志林 苏轼撰 孔凡礼整理 39、补录:商刻东坡志林 苏轼撰 孔凡礼整理 40、仇池笔记 苏轼撰 孔凡礼整理 41、渔樵闲话录 苏轼撰 孔凡礼整理 42、龙川略志 苏辙撰 孔凡礼整理 43、龙川别志 苏辙撰 孔凡礼整理 第十册 44、麈史 王得臣撰 黄纯艳整理 45、晁氏客语 晁说之撰 黄纯艳整理 46、杨公笔录 杨彦龄撰 黄纯艳整理 47、王氏谈录 王钦臣撰 夏广兴整理 48、青箱杂记 吴处厚撰 夏广兴整理 49、吕氏杂记 吕希哲撰 夏广兴整理 50、月河所闻集 莫君陈撰 夏广兴整理
第二编目录(45种)
1、茅亭客话 黄休复 2、道山清话 佚名 3、寇莱公遗事 佚名 4、家世旧事 程颐 5、孙公访圃 孙升 6、国老谈苑夷门君玉 7、画墁录 张舜民 第二册 8、青琐高议 刘斧 第三册 9、梦溪笔谈 沈括 10、补笔谈 沈括 11、续笔谈 沈括 第四册 12、渑水燕谈录 王-之 13、 文昌杂录 庞元英 14、谈薮 庞元英 15、海岳名言 米芾 16、书史 米芾 17、画史 米芾 第五册 18、续世说 孔平仲 19、珩璜新论 孔平仲 20、谈苑 孔平仲 第六册 21、闻见近路 王巩 22、甲申杂记 王巩 23、随手杂录 王巩 24、后山谈丛 陈师道 25、萍洲可谈 朱彧 26、侯鲭录 赵令时 第七册 27、明道杂志 张耒 28、师友谈记 李廌 29、钱氏私志 钱世昭 30、岳阳风土志 范志明 31、闻见录 邵伯温 第八册 32、东轩笔录 魏太 33、丰清敏公遗事 李朴 34、泊宅编 方勺 35、青溪寇轨 方勺 36、燕魏杂记 吕颐浩 第九册 37、宜州家乘 黄庭坚 38、冷斋夜话 惠鸿 39、遵尧录 罗从彦 40、麟台故事 程俱 41、岩下放言 叶梦得 42、玉润杂书 叶梦得 第十册 43、石林燕语 叶梦得 44、石林燕语辨 汪应辰 45、避暑录话 叶梦得
第三编目录(40种)
第一册 1、彭乘《墨客挥犀》 2、彭乘《续墨客挥犀》 3、李格非《洛阳名园记》 4、高晦叟《珍席放谈》 5、张礼《游城南记》 第二册 6、王谠《唐语林》 第三册 7、王钦臣《王氏谈录》 8、苏象先《丞相魏公谭训》 9、章炳文《搜神秘览》 10、何蘧《春渚纪闻》 第四册 11、孙宗鉴《西畲琐录》 12、黄伯思《东观余论》 13、黄朝英《缃素杂记》 14、夏少曾《朝野佥言》 第五册 15、李刚《靖康传信录》 16、李刚《建炎进退录》 17、李刚《靖炎时政记》 18、陈东《靖炎两朝见闻录》 19、无名氏《建炎复辟记》 第六册 20、吕本中《师友杂志》 21、吕本中《紫微杂说》 22、赵鼎《家训笔录》 23、赵鼎《辩诬笔录》 24、赵鼎《建炎笔录》 25、赵叔问《肯綮录》 26、马永卿《懒真子》 第七册 27、朱弁《曲洧旧闻》 28、郑刚中《西征道里记》 29、洪皓《松漠纪闻》 30、苏籀《栾城先生遗言》 31、龚明之《中吴纪闻》 第八册 32、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 33、施德操《北窗炙輠录》 第九册 34、张邦基《墨庄漫录》 35、蔡绦《铁围山丛谈》 第十册 36、朱翌《猗觉寮杂记》 37、侯延庆《退斋笔录》 38、徐度《却扫编》 39、曹勋《北狩见闻录》 40、孔传《东家杂记》
第四编目录(40种)
1、王观国 学林(上) 第二册 2、王观国 学林(下) 3、王灼 碧鸡漫志 第三册 4、姚宽 西溪丛语 5、康兴之 昨梦录 6、胡铨 经筵玉音问答 7、廉布 清尊录 8、王铚 默记 9、张知甫 可书 10、释祖秀 华阳宫记事 11、汪若海 麟书 第四册 12、陈长方 步里客谈 13、旧题辛弃疾 南烬纪闻录 14、旧题辛弃疾 窃愤录 窃愤续录 15、丁特起 靖康纪闻 16、李石 续博物志 第五册 18、曾慥 高斋漫录 19、吴宏 独醒杂志 20、百岁老人袁褧 枫窗小牍 第六册 21、邵博 邵氏闻见后录 第七册 22、庄绰 鸡肋编 23、韩元吉 桐阴旧话 24、袁文 瓮牖闲评 第八册 25、佚名 宣和乙巳奉使金国行程录 26、佚名 呻吟语 27、韦承 瓮中人语 28、石茂良 避戎夜语 29、佚名 建炎维扬遗录 30、王若冲 北狩行录 31、洪遵 翰苑遗事 32、程大昌 北边备对 33、程大昌 演繁露(上) 第九册 34、程大昌 演繁露(下) 35、程大昌 演繁露续集 第十册 36、程大昌 程氏考古编37、程大昌 程氏续考古编
第五编目录(39种)
第六编目录(42种)
第一册
免责申明:
本站仅提供学习的平台,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有教育机构,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提供相应的资质证明,我们将于3个工作日内予以删除。
|